以前不发达,人们借接着节日的名义,会尽量安排多些娱乐活动,正月里是家庭团聚,元宵则出门赏月灯、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现在生活节奏快,元宵也不放假,有些地方出于安全考虑大型灯会也不办了,大家没有时间也没有以元宵的理由出门了。
文献记载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乐逍遥。元宵节讲究的是一个“闹”字。随着时代发展,这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过去的元宵节在家庭中的氛围很浓,中午或傍晚全家围坐桌前,一人一碗元宵,边吃边话家常。现在,社会上的节日气氛要远远浓于家庭。公园内举办花灯展,超市内元宵摆在醒目的位置促销,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大红灯笼,加上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走在马路上便可感到节日味扑面而来。很多人也更愿意走出家门,到广场、公园去“闹元宵”,传统节日愈发变得社会化。
社会学家指出,传统节日社会化、商业化,是时代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能够让人们了解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以及传统节日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积淀。
现在连春节那种氛围都没有了,生活水平提高物质条件改变。随着网络智能手机普及,面对面视频语音交流互致祝福。儿时盼过年初一去长辈拜年获得瓜子花生,如果得到上海产的大白兔奶糖时那种喜悦如今想起记忆犹新。正月十五元宵闹花灯也渐渐淡岀了人们的视野,因为时代在变观念人情交往也淡了,儿时热闹的春节场景也永远留在自己的心灵深处!
个人觉得,元宵节在正月里,算一个小节日,加上大家刚刚过完春节,就不是太重视元宵节了
主要是离春节太近。原来生活水平低,为了在新的一年鼓足干劲,所以在过完春节以后,再整一个节日。好好干,过年有酒,有肉,有饺子。不好好干,就只能喝稀的了。
谢邀。元宵节的发展演变过程是随社会经历历史发展而演变发展的,自汉代兴起,唐宋时期极盛,到现在仍然是全民狂欢的节日。而元宵节的发展兴盛与古时上位者的支持与当时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宗教信仰紧密联系。
在国力强盛、社会富庶的唐朝极为兴盛,但也不意味着现在的元宵节已经衰落,社会发展状况不同,节日表现,人们参与方式也有所不同。而古时元宵节有一定的信仰祭祀色彩,观灯有求子之意,而现在已无此种含义。
东汉时期,明帝倡导佛教,而佛教正月十五有点灯敬佛,观佛舍利的做法,命令正月十五晚于皇宫和寺庙点灯礼佛,令士族庶民挂灯,以此,逐渐形成了元宵赏灯,该节逐渐由宫廷扩展到民间,由中原扩展到全国。汉文帝是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的人。可见,元宵节的兴起与发展与上位者的支持和提倡及当时当地的宗教信仰有着巨大的关联。
到了国力强盛的唐朝,元宵赏灯更是盛况空前,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度元宵佳节。元宵节成为了全民的狂欢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够体现元宵节衰微的时期,应是国家危难、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那段时期,国家及广大人民群众主要的精力主要集中于救国救民,建立新中国,新中国建立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节仍然要过,但庆祝方式和规模与极盛时期不可比拟。
直至现在,我们逐渐成为世界强国、现代化强国,走在复兴的道路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现在元宵节的庆祝方式也逐渐现代化和多样化。烟花秀、灯光秀、元宵晚会等各种形式不胜枚举。而今年故宫夜晚开放,于正月十五、十六两天举办“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重现上元紫禁之光,人民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可以看到,元宵节不是在衰落。
因此不能一语即称元宵节由兴盛到衰落,其发展与诸多因素相连,而现在并非衰落,元宵节习俗及表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正走在复兴之路上,我们要对我们的文化充满自信。
其实春节放假时间可以延续到正月十六上班。
长大了 不光元宵节 好多节日都没有以前的热闹了
如果把年假延长到正月十五以后你再看看绝对超高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