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先说刘备托孤诸葛亮。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知道诸葛亮的宏图之志,同时也知道阿斗的本事,知道阿斗没有诸葛亮就相当于鱼儿没有水,又怕阿斗会束缚他(可能也怕阿斗当一个傀儡皇帝,刘备深知傀儡汉献帝之苦,不愿让阿斗承受),这是刘备托孤诸葛亮的原因之一,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刘备活了一辈子,清楚的知道诸葛亮的实力,如若诸葛亮想要取而代之自己的后代,那阿斗根本无从反抗,为了给自己后代一条活路,还不如直接将话说明,就算到时候诸葛亮有意取代阿斗,也会加以善待;再比如刘备死前不放心诸葛亮,怕他反叛,故意加以试探,如若他有二心,直接就地解决;也有可能是因为刘备死前的败仗是因为不听诸葛亮之言所致,他心中对诸葛亮满是愧疚之情,想用这种方式表达心中的歉意……这诸多托孤原因,并不能确定刘备就非常相信诸葛亮,假如刘备没死,而且统一三国后,会不会忌惮诸葛亮的功绩?会不会出现 功高震主 主必除之的现象?会不会以莫须有的罪名除掉他?这个东西已经无从印证。而刘禅作为一名君主,忌惮国中的大势力并没有错,就拿刘邦在功成后杀死开国功臣韩信的事说,不只是韩信,其他异姓王也难逃命运,杀人之多,不得不让人唏嘘。这正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们不能说他们对与错,因为历史就是历史,我们唯有能做的就是从中得到启发,充实我们自己。
首先,托孤之事其实也并非像演义中所谓的“君可自取”。刘备托孤的对象除了诸葛亮之外还有李严。双方分别代表了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对于刘备来说,此时他需要蜀汉内部派系相互制衡,从而达到不会对刘禅皇位形成威胁的情况。所以说,刘备的托孤其实是有着精心安排的扶刘禅上路的策略。
诸葛亮在世时,刘禅尊亮为父,拉拢诸葛亮,使其忠心耿耿。他也利用东州集团适时地牵制诸葛亮的行事,其目的也是让诸葛亮了解蜀汉是姓刘而非诸葛的。但同时他深知诸葛亮的影响和势力,因此诸葛在世,刘禅便始终以其为尊,乐得逍遥。当然,偶尔还是会露一露手段,显示存在感。
到了诸葛亮去世,刘禅正处于壮年。他并非像演义中描写的那般懦弱,他开始了自己的表演。先是分权,将诸葛亮的权力不断分散到蒋琬,费祎等人手上,使得多方形成互相牵制的局面。而之后,无论是利用费祎与姜维之间的战略分歧,还是让驻守南疆的马忠回朝,都体现了刘禅在用人和管理人方面的高明之处。
诸葛后人是否对刘禅形成危胁?其实没有……刘禅对于诸葛亮死后是有过动手的心思,无奈真的查不出什么把柄只能作罢。他最怕荆州集团会围绕在笼罩在诸葛亮光环下的诸葛一氏,只是最后诸葛瞻并没有这样的影响力,同时他也没想过这事。蒋琬成为了荆州集团的代表,而他被费祎牵制了……
对于刘禅来说,诸葛亮挡在他的身前,替他解决了蜀汉前期的困难,但同时也阻挡了刘禅治国的步伐。诸葛亮一死,蜀汉没有可以代替诸葛亮的人物,权力好不容易回到手中,自然是不愿放弃了,任何分权的危胁,当然要忌惮起来!
刘禅并没有忌惮诸葛亮后人掌权,而是诸葛后人的才能确实平平,并有自知之明,没有借先人之荫而充能干。这样一来两下相安,各干各事。
刘禅是个很会享乐的人,内宦里有个黄皓,抓住刘禅这个特点,把刘禅侍侯得好好的,自己充主子。于是刘禅的朝廷便出现了远贤人、亲小人现象,连姜维这样的军事大臣也要外出避祸。而此时诸葛瞻在朝廷并未受到影响。魏国邓艾兵行险着,偷渡阴平小道,危及成都,刘禅想到依靠诸葛瞻,启用其抗敌,但瞻才断不决,未听参谋远成都阻击邓艾的建议,却退却至绵竹。士气既失,又用兵不到,遂至败死。
所以,如果存在刘禅有意不重用诸葛亮后人,则应是对西蜀有利的,也是正确的,但其实不存在这个现象。
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军师,诸葛亮再厉害也得听从刘备的,刘备也是深的人心,手下之人对他忠心耿耿,刘备当然不会忌惮诸葛亮夺权。
而反观,刘禅继位之后,他一没有军功,也没有什么才能,朝中大事皆有诸葛亮说了算,要不刘禅会抱怨我作为一个皇帝只管祭祀之事,可见他对诸葛亮的不满,但又无可奈何。刘备临危托孤授予了诸葛亮诸多权利,最重要的是说了如果刘禅不行,先生可自封为王。这句话不管刘备是不是真心的,到诸葛亮对魏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诸葛亮经常直接职责刘禅。所以电视剧里虎啸龙吟里就能看出来,平常刘禅再怎么胡闹,只要看见诸葛亮便立刻装作勤奋学习的样子。
诸葛亮死后,刘禅就查诸葛亮的家产,查出两首空空后才是相父之礼厚葬。从此看出刘禅对诸葛亮的不完全信任,以及诸葛亮对他长期的压制感到不爽和压抑。同时也成就刘禅喜怒不形于色的本事,隐忍能力也非常强大。刘禅怕诸葛亮后人权是情理之中的,三国时期他是看到例子的啊。说明刘禅是个合格的帝王!
因此,叉开个话题。刘禅不是昏君,不是没能力的君王。诸葛亮死后,他把诸葛亮的原本权利分成两块来管理,维持了几十年公司才倒闭。要知道,三国时期,蜀国国情是最复杂最难管理的国家,连诸葛亮这个天才国务院总理都头疼的事情,刘禅就办得到!能力绝对和他爹不差到哪里去的。
至于蜀国的灭亡,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刘禅身上。要知道三国时期,天时地利人和,蜀国都是比较弱的。对于一个经济最弱,人才和资源最少的弱国,和别人对垒时间越久,实力相差就越大。诸葛亮明显看到这点和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才北伐。
诸葛亮时代,已经把蜀国几乎耗尽。人才储备少,经济低下。能把这种烂摊子维持几十年,刘禅真不简单!可毕竟他没有刘邦这种千古一帝的机遇和能力,不是他的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