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无线登录
视野无线

三国时期州牧跟太守、刺史是什么关系?

> 全部

三国时期州牧跟太守、刺史是什么关系?

问题补充: 州牧等于太守加刺史?

1035人浏览更新于 2023-05-24 00:17:31
回答
共7个回答
2019-03-18 10:34
+关注

东汉时地方行政区划设置分州、郡、县三级,州牧和刺史都是州一级的官员,太守则是郡一级的官员。

刺史一职最早出现在西汉,每个州设有刺史,刺史一职的名称在汉代曾经多次变更,当中有段时间改叫州牧,后来又改回刺史。刺史其职权是监察州内的地方官员,将结果上报朝廷。但是刺史本身的官位不高,只有六百石,而且也不能干涉地方军政事务,所以在地方上没有实权。而太守又叫郡守,是负责一郡民政、军事实物的官员,俸禄是二千石,实权很大。刺史和太守相比,两者并无直接隶属关系,太守不直接接受刺史的管辖,但是刺史可以通过监察的权力加以监管。

州牧一职出现的就比较晚了,东汉末年经过黄巾之乱,刘焉意识到中央权力在衰退,因此提出设立州牧,加强其职权,直接管理一州的军政事务,甚至能自己征兵,其实就是在州一级设置一个类似太守的职务。不过实际上之后并未在每个州设立州牧,有些州只有刺史,有些州则只有州牧。像刘焉自己就当了益州牧,而刘表是先出任荆州刺史,后来则升为荆州牧。

另外随着进入军阀混战时期,地方官员能不能管辖地方,实际上全看实力大小,比如像冀州牧韩馥就根本管不了渤海太守袁绍。而北平太守公孙瓒也不服从理论上的上司幽州牧刘虞,后来两个人交战,刘虞还兵败被杀。而刘表在担任荆州刺史时,实际行使的也是州牧的权力,直接管理地方军民事务。因此这段时间里是太守、刺史还是州牧其实关系已经不大了,谁的实力强,谁就是老大。

而且割据地方的军阀还会自己表奏某个人出任刺史或者州牧一职,所以很多人的刺史或者州牧一职只是挂号,并未实际上任。比如陶谦就曾经表刘备为豫州刺史,但是刘备驻扎在小沛,对于豫州其他地方毫无管辖权。刘备被吕布击败以后改投曹操,曹操推荐他出任了豫州牧一职,但是给他的人物确实去小沛收拾残兵,继续和吕布作战,还是没去豫州上任,自然这个豫州牧也管不了豫州下面任何一个郡的太守了。

2019-03-18 08:27
+关注

三国时期有有荆州牧,有叫荆州刺史。也有叫襄阳太守。那时天下是十几州。比如荆州管辖荆襄九郡,下面的郡的首长都叫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牧,比如荆州牧,是整个荆州的官员职称。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干部,省长。刺史就不一样了,刺史是监督整个地区官员的专职干部,级别比牧高,相当于省委书记。但是在三国时期刺史权利很大,到工资不是很高,没有牧的工资高。一般一个地区有刺史的情况,就不再设置牧级的官员,如果有牧级的官员,就不再设刺史了。两个职称的官员经常互换一下。


三国时期,军阀混战,也有比较强势的太守,比如长沙太守孙坚,他受荆州的管辖,可他杀可荆州牧王睿。袁绍当时也是一个渤海太守。公孙瓒也是北平的太守。

2019-03-18 11:18
+关注

谢谢邀请!

(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了东方六国建立了秦朝。然后,秦朝就在全国实行了“郡县制”,郡(州)的长官叫做“郡守”;县的长官叫做“县令”。秦朝总共在全国建立了“三十六个”郡(州)县。

(二)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也称西汉)。然后,汉朝在大体上沿袭了秦朝开创的“郡(州)县制度”:

(1)州牧。在东汉末年乃至整个三国时期,“州牧”就是坐镇一方的封疆大吏了。一个“州”的建制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省的建制。而“州牧”就是其所在的州的“党政军”的一把手了!譬如说在《三国演义》小说当中,荆州牧就是刘表了;而刘璋则是益州牧!

(2)刺史。在中国历史上,“刺史”以及“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建立,应该是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权力之后,就委派一些官员到各州县去监察百官,然后被委派出去的官员就是“刺史”了!刺史直接由皇帝任命并且向皇帝负责,刺史的权力和责任通常都很重大。

(3)太守。“太守”是比州还小一个级别的“县”的最高军政长官了。譬如说,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三国演义》当中的“长沙郡(县)”的太守韩玄(后来被魏延所杀)。随着“太守”制度的发展,“太守”一职往往多是由文臣来担任了!

最后总结“州牧”,“太守”和“刺史”这三者的关系就是:刺史>州牧>太守!










2019-03-18 08:59
+关注

三国志的职官系统说到底是从东汉继承而来的,太守是一郡的长官,刺史是刺史部的监察官,不过这种情况到了汉末有很大改变。

一、汉朝继承了秦朝的许多制度,包括职官系统

秦朝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即中央、郡、县三级,中央最高的官当然是丞相(皇帝当然最大,但不属于官了),郡里面设守(相当太守)、尉(应该是负责军事、镇压盗贼类)、监(监察官)。

到了刘邦夺取天下后,汉朝也是郡县制,但刘邦为了巩固刘姓天下,是郡县制和封建制并行,同时也封了很多刘姓王,他们的土地、实力曾经占了西汉半个天下。因此,在汉景帝时期爆发了七国之乱,但迅速被平定。经过景帝、武帝,封国被大大削弱,实际后后来逐渐只有国的名号,其国王吃封国里的爵位俸禄,但其管理已逐渐划归中央,和郡县没有了太大的差别。

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刺史部(州),负责由中央派出刺史监察地方,不过呢,这些刺史都是临时官职,级别也很低,不过呢,他们却有很大的监察权力。

二、州牧的产生

汉朝初建时本来没有州牧这种说法,不过呢,代天子牧民这种传说是早就有了的,至少在史记里关于舜帝的记载中,已经见到了十二牧。在汉朝,随着刺史权力的扩大,及其由临时派出变为常设,州牧的雏形就产生了,甚至在西汉中晚期已经出现刺史改叫州牧的事情,不过,此时的州牧并没有三国州牧那么大的权力,但已经从纯粹的监察官向地方行政长官转化。

到了东汉汉灵帝时期,为了应对地方上越来越多的叛乱,汉灵帝接受刘焉的建议,开始设立州牧,将地方上的军政民一体赋予州牧,于是带有割据性质的州牧产生了。刘焉的这条建议,有很强的私心。刘焉后来成为了益州牧,就是被刘备夺取西川的刘璋的老爹。刘表等人,显然也因此而受益。

三、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太守、刺史、州牧的关系

刺史本来只是监察官,不过后来常驻了,也成为了一州的行政官,说起来,其管理的范围虽较大,其实级别比太守低,刺史若不能得到当地有实力太守的支持,其实是很危险的。而太守呢,只一郡绝对的老大,不但被称为太守,也叫做郡将,从刺史到太守,其实是一种升迁,因为太守的级别比刺史高。州牧本来是从刺史发展而来的,到了后期,有实力的刺史其实已经相当于一州的长官(当然没实力的刺史就只是空壳子,因为下面还有很多有实力的太守),州牧自然就是天子认可的一州的掌控者(但是没实力也同样别提了,譬如幽州牧刘虞,不就被他底下的公孙瓒干掉了吗?冀州牧韩馥,也被渤海太守袁绍夺了位置,就是如此)。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2019-03-18 12:13
+关注

秦朝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分天下三十六郡,设郡守,郡监,郡尉。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把天下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个监察区为一州,每州设一刺史。《汉书》记载

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秦三十六郡地图刺就是刺探,监视的意思。所以最早的时候刺史只有监察权,而且俸禄只有六百石,九品中正制以前官员没有品级,只有品秩。就是以俸禄的多寡来看官的大小,当然也不绝对。以两千石为例,分中两千石,真两千石,和比两千石(秩同两千石)。

官员品秩图示

但是用俸禄六百石的刺史去监管俸禄数个俸禄真两千石的太守,责任大,品秩低,吃力不说,还讨不到好。所以汉成帝时期,王莽为了笼络士族,改州刺史为州牧,意思就是代天牧民,品秩也从六百石改为中两千石,已经超过了真两千石的太守。州牧获得了地方的军政大权。

汉朝十三州汉光武帝时期,刘秀废州牧,恢复刺史。但是这个时候的刺史权利还是非常大,品秩一般是两千石。在诏书中常会提到:“刺史,两千石”。后来刺史权利进一步增强,因为朝廷常常派刺史领兵作战,掌管数郡的军事大权。在汉灵帝时期,天下糜乱,刺史权利达到最大,刺史已经成为了太守实际上的上级。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

甚至最后索性直接恢复了州牧,但是刺史并没有废除,那些受到皇帝信任的刺史被改成了州牧。所以一个州既然有刺史就不会有州牧,有州牧就不会有刺史。所以按照正常流程来说,东汉末年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州牧略大于刺史,刺史则是太守的上级。

但是军阀混战时期,这些已经不是品秩能制约的了。这要看谁的军实力强,威望高。例如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推举的是渤海太守袁绍,而不是冀州牧韩馥或者兖州刺史刘岱。

2019-03-18 13:13
+关注

州牧,是二千石高级官员,西汉东汉时期不断进行设置与复建。主要职权就是管辖本州军政大事,统辖兵马,安抚绥靖地方。其实也就相当于州总督。

刺史,东汉设置13州监察刺史部,是州级监察官,但级别低,只600石,与县令同级。后期与州牧逐步混同。

太守,是郡主官,2000石高官。拥有本郡的行政军政管辖权。两汉同时有国的设置,其中王国行政主官叫某国相,与太守实质相同。

黄巾暴动后东汉中央权威下降,动乱不止,刺史权力小,太守辖区小,无法有效管理。当时宗室刘焉就向汉灵帝提出,重建州牧,封重臣出任牧伯以安抚控制地方。

其实,这是刘焉听说益州有天子气,就贿赂张让等十常侍取得了益州牧职务。到任之后刘焉借口张鲁叛乱,自己封闭道路,拒绝向中央政权缴纳税金,关门做土皇帝。还首创州牧职务世袭子孙的恶劣先例。

呵呵,益州最终确实有天子气,只是便宜了刘备而已。

2019-05-11 10:22
+关注

你可以理解为早期的三权分立,州牧掌管政务,太守掌管军务,刺史监察。三者相互协助治理一方,又相互制约避免地方权力过大过于集中。

查看全部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