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承袭的是父兄基业,准确的说是孙策和周瑜一起打下来的家底,孙权是一个经营者,做的是职业经理人:
1、任用老干部,程普,黄盖,张昭等,稳住威望派
2、拉拢周瑜,甘宁,太史慈一众当权派,并且在当权派和老一派中制造一些小舆论,互相制衡,自己从中调解
3、背地里积极扶持鲁肃,吕蒙,陆逊这种年轻派
在自己统治稳固后威逼利诱,收回军权,孙权在位前期采取的是拉拢制衡的手段,坐稳之后采取果断行动收回权力,坐稳独裁
文不如曹操,仁不如刘备,孙权用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和壮大东吴?以下几点告诉你:
一:善于用人,采纳进谏
我们都知道孙权的文采不如曹操,孙权的仁义不如刘备,为什么能执掌江东,并且能维持很久。
孙权刚接哥哥孙策的位置时,他只有十几岁,自己的能力有限,整天闷闷不乐,生怕自己掌管不好,父亲和哥哥用生命换回来的江东,怕在自己手里衰败。
时不时的就去母亲跟前哭鼻子,孙权母亲告诉他,你哥哥临终不是告诉你,主内靠张昭,主外靠周瑜,而后孙权母亲给他分析现如今的形式。
孙权的母亲给了孙权信心,让孙权有了胆量。孙权在位时,就准备攻打江夏,上来直接封周瑜为大都督,调派整个军队,让张昭掌管军政大事。
孙权召开攻打江夏的会议,在会议上听取了老臣和一些谋士的意见,整体讨论,当场决策。
这一行动证明了孙权,特别会用人,勤于听取进谏。
二:忠心的团队
为什么说东吴有忠心的团队?
主外以周瑜为首的领导层,一心忠于东吴,孙策死后,孙权继位,周瑜身兼大都督,调派整个军队,掌管整个东吴的军事,从未有过反叛的心思。吕蒙跟在周瑜身边,时时刻刻在向周瑜学习,时时刻刻做为东吴的事,从未有一丝反叛之心。
再加上东吴的老臣,都是一条心,虽然孙权年幼,每个人都扶持孙权,整个军心都在东吴,都在孙权身上。
主内以张昭为首的领导层,对调派军粮,以及大小事务,一心一意为江东老百姓和将士,没有半点私心。
鲁肃做为谋士代表,鲁肃的智谋和谈判,我们在赤壁之战中就可以看出他的能力,出发点都是从江东的利益着想,都是从孙权的名誉着想。
通过这些都可以看出,孙权手下的各个高层领导,都是一条心,都是为江东老百姓,都是以孙权为出发点。
这些都是孙权用自己智谋,精心打造出来的团队。
综上所述:孙权文不如曹操,仁不如刘备,就用了善于用人,接纳进谏,打造忠心的团队,这些就是他巩固和壮大东吴的措施。不管做什么都要善于用人,接纳意见,打造忠心的团队。
文:长城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转载请注明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孙权之父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国时期,各地诸侯并起,天下无一处安宁,而孙权却在这乱世枭雄环绕之下,凭着自己的力量,将父亲与哥哥留下来的基业守住,最后更是成功建立了吴国。
说到孙权,他在掌控东吴期间并没有做出什么大事件出来,也没有为东吴的发展提出什么良好的建议。但他身为一个君主,需要这样的本领吗?答案是拥有更好,不拥有也没有什么影响。
身为一个明主,他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就是要学会发掘人才,懂得善用贤臣,敢于放权任有能力的手下施为,当然,更有懂得体谅下属与百姓。而孙权正因为做好了上述的几点,也让他顺利的在这个三国乱世下站稳脚跟。
说到善用贤臣,就不得不要提起孙权先后重用的四大将军,也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孙权彻底在三国中打下了一片天下。
东吴的第一位大都督是周瑜,是孙权哥哥孙策在世期间最是仪仗的一位大将。孙策死后,孙权听从了哥哥的建议,事无大小,都回去询问周瑜的意见,最终打出了赤壁这场震撼古今之战。
东吴的第二位大都督是鲁肃, 周瑜死后便将鲁肃推荐给了孙权,孙权听从了周瑜的意见,大加重用鲁肃,而在此期间鲁肃虽然没有什么建设,但却使孙刘联军异常的稳固。
东吴的第三位大都督是吕蒙,吕蒙一直是周瑜的部下。在鲁肃死后,继任大都督。吕蒙最大的功劳是在关羽北拒曹操攻打樊城无力南顾的时候,深夜里白衣渡江偷袭了荆州,并且在和曹军的联合攻击之下擒住了关羽,最终关羽身死东吴。
东吴的第四位大都督是陆逊,陆逊接任大都督是在刘备率军压境,孙权力排众议做出的决定。而陆逊也没有辜负孙权的信任,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八百里,大败蜀军,挽救了摇摇欲坠的东吴。
正是有这四位大都督的存在,才让孙权一步步的积累出了称帝的实力。
孙权也有过人之处,有许多老板不及的地方!看了他怎么对待“最大投降派”张昭,就会明白他凭什么能与曹操、刘备抗衡!
一、胸怀大度。
与曹操刘备一样,孙权“广纳贤才”。他有父兄基业,也有父兄的老臣,但他那里,没有“一朝天子一朝臣”之说。
二、敢于放手。
赤壁之战,把所有人马给了“老臣”周瑜;荆州之战,又交给“没学历”的吕蒙;夷陵之战,敢拜书生为大将,双手颤颤巍巍把大印交给年纪轻轻的陆逊。这曹刘所不及。
三、不揪小辫。
关于孙权这方面,只谈一个,就是张昭!
众所周知,张昭是赤壁之战的投降派。
不仅如此,甘宁投奔孙权时,张昭还曾经反对攻刘表。赤壁之战曹操刚刚败走,人家周瑜、吕蒙、凌统、甘宁等人与曹仁争夺地盘,忙的热火朝天,孙权也亲自出马,率军包围了合肥,形式一片大好。
也许是想给张昭挽回一点面子的机会,也许是别人都实在太忙,孙权就派张昭率军去攻九江郡所属的小城当涂,竟然未能攻克。
足见张昭这位博学多才的老兄对军事一窍不通。可这些并不影响他在同僚中的的声望与地位。不影响孙权对他的态度,不影响他对孙权敢说敢谏的个性。
如果一定要说有影响,就是孙权两次设丞相,两次都有不少同僚提名张昭。孙权两次推托,理由是:"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意思是,丞相的事务繁重庞杂,而他性情刚烈,如不采纳他的建议,他就会产生怨忿诘难,这对他没处)。
229年,孙权称帝。张昭刚举杯想褒赞功德。不料孙权旧事重提赤壁之战投降之事。张昭非常惭愧,以年老多病为由提出回家养老。后来又请张昭复出,孙权还表示道歉。
232年,辽东公孙渊反魏,向孙权称臣。张昭认定公孙渊是假心假意,与孙权反复争辩。孙权不肯让步,张昭也一直不肯罢休。
孙权愤怒不已,抓着刀:“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意思是,我对您的敬重有加,已经到了极至,可是您三番五次在众人面前百般羞辱诋毁我,我也担心自己忍耐有限度而一时在气头上杀了您)。”
孙权遣使辽东,还怒气难消,命令人用土把张昭家的门封住,意思是:你以后永远别出来烦我了。张昭也不客气,在里面用土将门堵住,表示我也不想再理你。
结果公孙渊出卖了东吴,还杀了孙权派去两个使臣。孙权后悔不已,多次派人请张昭。张昭不理不睬。孙权为了逼张昭出门,又下令火烧张昭家,张昭也不为之所动。孙权怕真伤了他,只好又下令将火扑熄。
最后孙权亲自去,在张昭家门前久站不肯离去,张昭这样才在儿子的搀扶下,出门与孙权和解。
曹操心黑,刘备脸厚!
而孙权能占三分天下
1.他有江东百姓根基
2.江东百姓富裕,财粮兼备
3.黄盖,程普等老英雄鼎力扶持
4.会有人,周瑜,鲁肃,陆逊等
做老板,需要文采?需要仁义?
笑死了。
有一个效忠自己,有一套父兄留下的班底与基础,这就已经成功一大半了。
其实孙吴政权可以说是三个政权中最稳固的。
政权之所以会崩溃,原因就在于阶级层面的斗争。而孙吴政权,天生就没有这种缺陷。
孙吴政权,是江东地区处于第一层面的儒家大族,为了避免战祸,而推选出的,由具有武力的二等豪族所建立的政权。
这是与曹操刘备最大的区别。
可以说曹操刘备都是寒门出身的人。
曹操虽是官宦世家,但是其先人为宦官,所以是富贵不是显贵。
刘备自谓中山靖王之后,但是他自己连辈数都搞不清楚,实质上也是草根出身。
因此在门阀观念根深蒂固的汉末,出身好的人不需要由太高的才干和用太多的方法,就能笼络大量的人才,如袁绍、袁术、刘表、刘璋等。
而出身不好的就需要有品德、有才能、有计谋、有勇气,才能有立足之地,如曹操、刘备、张鲁。
显然,孙权属于前者。
孙权能巩固东吴一是占据地利长江天险,二是父兄基业奠定了雄厚基础,外有周瑜,内有张昭,还有一班老臣鲁肃,程普尽心辅助,三是孙权有驾人之术,手下文丞武将各司其责,四是实施联魏抗曹。
孙权是父兄留下的基业,兄长孙策临终前对他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他也贯彻执行了这一遗训,孙权本身也不是碌碌无名之辈,英明果断,做事也雷厉风行,要不曹操不能说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话。重用鲁肃程普等老臣同时,他也大胆起用一些年青人才,如呂蒙,陆逊,加上地理位置优势,占据富饶江南多年,水运发达。东吴在他带领下崛起,与曹魏刘蜀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低调呗,相比魏,蜀,东吴似乎没啥出名的事儿
孙权之最,在于有才,有野心,有抱负,任人唯贤,文有张昭,帅有周瑜,鲁肃,陆逊,吕蒙,武有甘宁,程普,黄盖,太史慈,手中有江南鱼米之乡,说白了一句话,有才,有文,有武,有帅,有钱。
一是依靠长江天险。二是外有周瑜辅助,内有张昭等一帮老臣携手。三是江东民殷国富,物资丰盈。
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有程普、黄盖、韩当、靠这些忠心耿耿的老臣和战将,还有周瑜、鲁肃、张昭等人扶持,主要孙权时代这些大臣忠心有相当的关系,孙权本身能力很强,立足于不败之地。
第一,个人心志坚定,雷厉风行,又心胸宽广,善纳谏言;
第二,积善用人,专人专岗;
第三,内政始终坚持联蜀抗曹的战略国策。
谢谢邀请:孙权文不如曹操,仁不如刘备,文和仁这两点不是孙权能统领江东的主要原因。首先吴国的基业是他的父兄创下来的,孙权只是继承。兄长临死也告诉他,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而孙权也秉承了他兄长的嘱托。同时孙权还是有领导能力的,还是比较能够听进手下人的建议的。而且他能够重用人才,同时也有驾驭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