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无线登录
视野无线

你读过的书中哪本是你最有共鸣的?

> 全部

你读过的书中哪本是你最有共鸣的?

1060人浏览更新于 2023-05-29 06:14:09
回答
共20个回答
2020-03-22 16:41
+关注

了不起的盖茨比。

无论在哪个时代都适用的人性规律。

两年前,这本书火热的时候,朋友送了我一本,一直搁在书架上,早就布满灰尘。

当时看到这本书突然爆红,以为只是炒作,一种故事形式的成功学,里面全是心灵鸡汤,讲述一个贫穷人家的孩子如何一步步努力奋斗,走上人生巅峰那种烂遍大街的剧情。

直到最近无聊之下,随手翻起,觉得本书确实有意思,再次找了电影来看。好像才读懂书中的故事!

本书主人公以旁观视角,看过盖茨比豪宅盛宴,看过表妹黛西和丈夫之间的同床异梦,看过盖茨比为爱痴狂……

1.盖茨比内心的自卑。他一直以绅士之型示外,仅一次,当汤姆向众人揭露他是个贩卖私酒的混混,讽刺他出身,即使再有钱,也跟大家不一样时,盖茨比暴怒,虽然控制住了接下来的行动,但是他的表情“像刚杀了一个人”似的。可见他即使现下风光无限,内心深处还是有不可碰触之痛,无论是什么人,在被戳中痛处后,也是要发狂的。

2.黛西的现实。嫁给多金的汤姆后,依旧气质优雅,活泼灵动,爱浮华的生活、名贵的物质,宴会派对夜夜笙歌,五年后盖茨比带给她的是她也没有见过的豪门富贵,便满心欢喜,想要与之私奔远走,但听到了盖茨比不干净的背景后,他的暴怒在她看来竟不堪,对他的爱也变得迟疑起来,甚至盖茨比替她顶下罪责死后,连葬礼都没有去参加。

3.汤姆的失去才懂得珍惜。本就是花花公子,得到黛西后,依然在外留恋花丛。即使情人打电话来家里,他也并不藏着掖着,与黛西争论。直到发现盖茨比和黛西的私情后,才忽然重视起自己的妻子,再加上情人一死,更是害怕连黛西也离开自己,费尽心思破坏两人感情,设计盖茨比。

图片选自网络



2020-03-21 18:11
+关注

您好,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我看过的小说很多,其中不少是经典的名著,让人赞叹作者的笔力。然而能够称得上引起共鸣的,首当沈从文的《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该小说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边城中我最喜欢的有两点:一个是书中描绘的优美景色,一个是小镇茶峒民风淳朴。 下面我们赏析一下边城的原文。

文章开篇写到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山城,白色小塔,一条小溪,小溪清澈透明,一幅优美的的世外桃源画面跃然纸上,展现在我们面前。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小镇的人都很慷慨,没有人贪图别人的富贵,只求心安理得,像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无论富裕的船总、贫穷的渡船老人,还是做身体生意的妓女,做人总是那么有情有意。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

翠翠和祖父日常的生活,闲适淡然的日子,让人跟着作者的笔触走近了这座小镇的深处,祖孙俩的善良、美好,让人不忍心破坏。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边城的故事很简单,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也没有气势恢宏的场景,有的只是茶峒小镇优美的风景,和茶峒人民淳朴的民风,在这里大家感受不到欺蛮霸凌,感受不到尔虞我诈,感受不到战争的硝烟,感受不到紧张的生活压力。可能在生活和工作的快节奏中,边城小镇才是大家内心向往的地方,这个地方只有美。

2020-03-21 19:50
+关注

路遥:《平凡的世界》

观后感:你我皆凡人,都是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断奋进,不断负重前行,不断品位人生的苦与乐,不断感悟生活的喜与忧,不断憧憬明天会更好!

2020-03-22 07:56
+关注

读书应看作是一个个碎片的整合,和一段段时间的接续。因为读书在内容上是需要不断积累的,在时间上更是不断叠加的。

可往往,在这些碎片和时间之中,总会有一些作品是在你兴趣使然的驱动下,不断地重叠和反复。而这,就是你认为的经典,并深深地引起你内心中强烈的共鸣。

我觉得,对于读书人,上面的情况自然是越多越好,它更能把你的思维和乐趣专注到某一个点上去品味,去关注。在生活中每个人匆忙而过的事情太多,而真正能驻足停下来,哪怕是能片刻打动我们的,这样的时刻也往往过少。

此时此刻,我的桌上或者电脑手机里存放的书籍,能进入到我内心并感化我的,就是这些天来我每日都逐字记录并与大家共同分享的,来自美国作家乔治·希恩所著《跑步圣经》。

喜爱的原因首先源于自己的经历,因为我每天都在跑步。这不仅仅是每天的自制力的体现,更多的则是因为喜欢而把它当成了一种习惯。而《跑步神经》是会经常给我提供并能输入到我身体里的精神食粮,同时让我时刻感到欣慰和满足。

喜欢终究是喜欢,感动也终究是感动,不想去追问自己“为什么”。

这里只想把心中的经典再度提炼,并与也许同样对它感兴趣的你一同分享,这就是理由。

“跑步就是去发现,使我们回到过去,并且告诉我们生活并不是一个终而复始的圆。因为我找到的自我,就是年轻时候的我”。

“我们必须把凯撒的东西还给凯撒,也许生活中付出的努力并不能带领我们通往成功的道路,但是我们不应因此而放弃”。

“因为身体与心灵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因此跑步是一种完整的体验。它是一门艺术又不仅仅局限于艺术”。

“跑步最重要的还是要了解自己,就是找寻本我,重新找回我们原本的完美状态。在跑步中,找到你自己”。

“生活是一场伟大的实验。不管你从事什么事,都应该完整地体验。没有尽最大能力做事,没有认真地生活是不道德的,包括跑步”。

此经典能引起我共鸣还有的很多很多。但我相信,这种心中的坚定与笃信,除了能明确表达所带给我的无限愉悦与美好之外,更多的却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对大师的真心膜拜和虔诚致敬!

2020-03-21 16:27
+关注

《我喜欢你,你知道吗?》在青春懵懂时期每个人都会有一个默默喜欢的人,俗称暗恋。也许是他刚好穿了件白衬衫站在树荫下,也许是他扣篮的姿势晃入眼帘,也许是他阳光下的回眸一笑,也许是他

和你说过得某句话……所谓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就是这样吧!青春不就是甜中带些许涩味,让人留恋。

2020-03-21 12:14
+关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2020-03-21 14:53
+关注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我一开始以为是一本黄书,后来读到“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捶的过程”,人事渐通之后,才明白它的深沉和悲伤。

尤瑟纳尔(瑟瑟)《王福脱险记》,画家王福在帝王的死亡威逼之下,画出了幻境,他和弟子进入画中,消失在碧涛里。这是我想象得到的一个画家、一个纯粹的艺术者最美的结局。

卡尔维诺《分成两半的子爵》和《恐龙》,前者一直半遮半掩地隐藏叙述人,直到突然说了一句“那个小男孩就是我”,我在那一刻才恍然明白写作的虚构和欺骗艺术;至于后者,一直写“我”作为一只恐龙与智人部落之间的故事,挺奇妙的,不想到最后写“越过山谷和平原,来到一个火车站。我上了车,混进旅客群中。”这样毫不生硬做作的结尾,把我吓住了。

钱钟书《围城》,写唐晓芙的美就不必说了,鸿渐、辛楣一行人从上海去往三闾大学,路途上的故事实在是太有意思了。一是舟车劳顿,二是着急用钱,三是众口难调,四是饥渴难耐,五是东西难吃……至于李梅亭的丑陋, 顾尔谦的谄媚,方鸿渐的不讨厌而无用,孙柔嘉的心计,各有千秋,这一段是我最喜欢读的。孙柔嘉在路上生病流泪,钱钟书写道:“幸亏年轻女人的眼泪还不是秋冬的雨点,不致把自己的脸摧毁的衰败,指像清明时节的梦雨,浸肿了地面,添了些泥。”比喻之精妙,之贴切,深有共鸣,至于机锋妙语,谐趣警语,全书俯拾即是。

金庸《连城诀》,狄云与水笙在雪山深谷数月,情愫渐生。等到狄云解开连城诀的秘密,报得大仇,回到山谷准备永远与世隔绝,谁曾想水笙在雪谷等他“我知道你终于会回来的。”(我每次读到这里,都有一种深切的眷恋,羡慕这虚幻的美好。金庸是沈从文的粉丝,我个人觉得,《连城诀》的结尾是在映照《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

2020-03-22 08:51
+关注

我这人可能人格多元分裂,对许多书都有共鸣,但又分别不太清,试着回答一下吧!

对我最有共鸣能开悟自我认知的可能是《楞严经》,因为楞严经直拆人的五蕴四大,尘识六根,使人自我认识深入到生死从前。太让人震憾了,只是我还只读了一点。

从文学性上我最共鸣的是一本杂志,叫什么,文章题目都忘却了,但却记得上头讲了三句,矛盾之神,结构之神,主题之神,我登时开悟,会写小说了。

就这三句。

对迷茫世界,未知之因由,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是《周易》,一句统之在道,则无二知,让我顿生世界本了然之心。

对现实,最能引起我共鸣的书是《三国演义》,其中有句话,我最感受深刻,人吃人哭着吃是仁义,代表人物是刘备。人吃人笑着吃是奷诈,代表人物是曹操,人吃人护食吃是狼性,代表人物是孙权。

乱世吃人时代,公不食人必为人所食,有舍身伺虎之雅量乎?

苟全性命,不求闻达,老天不同意,老大也不同意,怎么办?混社会,闯人生,口吐莲花不是经,手中亮出宰人剑,刀山火海勇前行。

谁想吃我难道吾剑不利乎?

2020-03-21 23:22
+关注

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读了很多小说,也读了很多的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中,最喜欢最为震撼的,影响最大的还是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

之所以说它伟大,不仅是因为曾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更是因为它激励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翻拍成电视剧,看着还不错,还是比较尊重原著的,电视剧从头到尾看了几遍,每次看都是那样的热泪盈眶,内心也是那样的久久不能平静。

听着这首片尾曲《神仙挡不住人想人》

羊啦肚子手巾啦三道道蓝,

咱们见啦面啦容易哎哟拉话话难,

一个在那山上一个在那沟,

咱们拉不上那话咱们招一招手

……

苍凉古朴的曲调让我的情绪又一次陷入到对《平凡的世界》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深深地思考当中。

在文革末期,改革开放初期,那样一个思想混乱的年代,在黄土高原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平凡世界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用他们的勤劳,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思想,在创立着不平凡的生活,坚守着最初的梦想。

我喜欢孙少安,喜欢他身上的那种责任和担当,面对着那样一个烂包的家庭,早早地辍学,少年老成,精明实诚,十八岁当队长,搞责任田,盖砖窑,用自己的勤劳朴实酿造出了生活如蜜般的甘甜。

我更喜欢孙少平,也许是因为在他的身上多少也看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虽然生活贫苦不堪,但少平却从没有因此而破坏掉身上优秀的品质,贫穷带给他的强大自卑和不甘于向命运低头的强烈自尊,使他以自己待人的真诚和辛勤地劳动赢得了周围人的尊重,这也许是田晓霞深爱他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当然,我也不得不夸夸田晓霞,如果说秀莲是生活中最合适的伴侣,能吃苦耐劳,通情达理,关爱丈夫,那么无疑,田晓霞就是精神上的最佳配偶,她和少平的爱情摒弃了地位,金钱,贵贱的世俗,是纯洁的,是干净的,就像晓霞日记中写的那样,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是融合在一起,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共同斗争,你有没有决心为他,而付出自己的最大牺牲,这是衡量是不是真正爱情的标准。可晓霞你怎么可以这么狠心,你忘了和少平古塔山上杜梨树下的约定了吗?你忘了要以未婚妻的身份跟少平回双水村,在给爸爸新箍的窑洞门前合影了吗?为什么要留下少平孤零零的在这个人世间,为什么结局要这么悲,唉,怪只怪路遥先生手中的这支笔太狠。

永不遏止的奋斗精神,也许才是这部作品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一种信念,每个人都是平凡人,但我们可以让自己过得不平凡,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适用于任何一个年代,适用于任何一个人,我也相信,通过自己的劳动换来的,灵魂上都会是安宁的。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个世界,努力奋斗吧。

2020-03-21 18:50
+关注

毕淑敏的《敬畏生命的过程》,这本书集合了她在各大高校的演讲稿,她给青年学生分享了她在阿里从医的见闻,让大家练习给自己写墓志铭,分享人生每个阶段的体会,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这本书鼓舞着我走过了比较迷茫的一段青春时光。

2020-03-21 11:46
+关注

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每当想不开时,必拿出来读一下

2020-03-21 21:59
+关注

道德经

2020-03-22 09:03
+关注

“共鸣”的产生,应由共同的思索、共同的追求引起,从这一点看,毛姆的《刀锋》便是引起共鸣的书。

毛姆其人,虽然极其富有,但吃尽感情的苦处,晚年据说极为孤独。他一生去过的地方实在多,很难确定逃离与追寻的比重怎样,这些均决定了其作品的特点。他没有停留在原地,一如他的人物,要么在辗转,要么本身就是在辗转中不期而遇。

《刀锋》没有《月亮与六便士》名气大,但可读性极强,其目前的名气配不上其内在的精彩。

书是关于存在的意义的思索。或许你认为这是哲学的问题,恐有晦涩;或许你认为这问题不值得思考,思考也只是徒增烦恼。我想说的是,此书的流畅性足可放心,其故事性极强,甚至有许多荒诞幽默的情节。如男主人公拉里实在太有吸引力,夜晚被借宿的主人家的女人之一占有,第二天早上醒来,边观察边思考夜晚爬上自己床铺的究竟是哪个女人。毛姆的善于讲故事是举世闻名的,所以不用担心故事中渗透的哲学主题,完全可以只读故事。

当然,毛姆不可能也不会去定义人生的意义,但是在这一场思考当中,你相当于多了一份人生,你甚至可以看看如果你摆脱了现在不满意的自己,会得到什么,不再只是抽象地想象。

人之所以痛苦,往往在于有一些混乱的、不确切的期盼,而没有具体化自己的需求。例如很多人认为有钱了就幸福了。但事实上,当你有钱了,有房了,你没有一个确定的自我的时候,空虚、焦躁、无处安放同样可以到来。

所以其实,我们将主次颠倒了,应该先确定自己喜欢什么,追求什么,一直去坚持,有了一定造诣,生活状况自然会变好。譬如喜欢艺术,就坚持自己的道路,穷一点没关系;譬如追求物质生活,那就去赚钱,委曲求全的时候得忍受。最怕总是东张西望,想占据一切,想不劳而获,想比别人付出得少而能得到的同样多,这就不能不痛苦的。

《刀锋》中,拉里与高更类似,舍家弃业,追求自我的完成,最后他的结局也很平常,但是他的确完成了自己。没多少人知道他是谁,可别人都知道他是谁又能怎样呢?就像钟南山,因为两次全国性传染病他变得人尽皆知,但有没有这两次传染病,他都是潜心自己事业的医生,是否举世闻名对于他的行医过程、对于他对医学的钻研毫无帮助,而生命有意义的时刻,是他的研究过程、是行医过程,那才是快乐所在,那才是真实的存在。

生命或许真得没有意义,即使名利双收也不能改变这一点。但正因为生命的意义没有被定义,这才让生命有了无限可能。毛姆写下了他的思索,而写作恰是他对生命的答案。

2020-03-22 09:34
+关注

百年孤独

2020-03-22 10:15
+关注

我中学的时候偶然看过一本笛安的《告别天堂》,觉得蛮不错,后来上了大学后就买了三本她的书,分别是《东霓》、《西决》、《南音》,三本书看完后,我发现自己是隐忍的西决,可我却想成为敢爱敢恨的东霓,去保护那个纯洁可爱的南音。

可惜自己是锒铛入狱,东霓也无可奈何,南音在时光流逝中,变得面目全非,我也依然如此。换言之,所有人都如此,不如此,不能成长,不如此,不知道如何才能够变成更好的自己。

2020-03-22 23:45
+关注

《活着》,人的苦难及坚强,生命的反思

2020-03-22 11:38
+关注

读书其实是在读人生,读的是作者的人生,读的是书中角色的人生,当然也是在读自己的人生。

要说那本书自己最有共鸣,还真不好说,随着年龄的变化能引起共鸣的文字或者说作品也在变化。少年时代有少年的共鸣,到了青年能引起共鸣的也会不一样,中年乃至老年更是如此。

已经是不惑之年的我,最近读到花如掌灯的《心安之处是故乡》,读越越有感觉,越读越有味道。这是一本随笔集子,文章娓娓道来,一些人,一些事,不是自己,胜似自己。沏一杯茶,阳光暖着脊背,也暖着手上的书本。书的装帧一如书中的文字素雅、平实,平实的让你不敢小觑。

作者是一位养兰人,爱兰自不必说,周围也影响了一群朋友,蕙质兰心,仿佛不然一尘。文如其人,字里行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不认识这本书的作者,书是从一位朋友处顺来的。我的这位朋友,是书的责编,他的人也如书中的文字,明净得让人心疼。遗憾的是,我的朋友在除夕告别了人世,在疫情很严重的时候走了,但与新冠无关,才三十几岁。

朋友的离世,让我又捧起了这本书,就看到里面的文字好像是为我所写,又像是为他所写。哦,对了,我们都是客居北京的异乡人,朋友仿佛预感到时日无多,于是便在春节前半个月回到了家乡,这一回竟成了永恒,他再也不用做异乡人了。而我,为了生活,依然身居异乡,乡愁如酒,愈来愈淳。

每每读完一篇,我都会不由得闭目沉思,像是在祭奠自己的朋友,也像是祭奠自己的过去,也可能是品味书中的文字,希冀未来的自己,抑或是都有罢。

书中有一篇写的是作者家的保姆,文字非常平实,但平实中透着一种扑面而来的情感,这种情感简直让我窒息,但我喜欢这种窒息,不,应该说是享受。

文中提到的保姆,替作者先后送走了年迈的双亲,这样的保姆已经不是保姆了,而是老人的子女,甚至超越子女。的确,作者也没把保姆视为保姆,而当成了家庭的一员。这篇文章令我掩卷许久,想了许多,反思了许多,有自己,也有别人。

另外,书中不少篇幅写的是花草虫鱼,这只是看在眼中的文字,看过之后想的却是人生,是诗和远方,是一种至善至美的空灵。

好书,好文章,不是笔写出来,更不是键盘敲出来的,而是作者用真情编织出来的。这本书,我想放在手边,因为它需要静下来,用心感悟,为自己的内心,也为那位英年早逝的朋友。

希望喜欢读书的朋友,一定将喜欢的书当作朋友,甚至是知己,这样,你才能听到发自肺腑的心声。

2020-11-21 15:16
+关注

我小时候在书摊上有连环画是免费的,要钱的书我也看不起,因我一小孩身无分文。我看过俄国作家写的自传(我的童年)(我的大学)书中描写的经历跟我很相似,高尔基小时候也没有念过什么书,靠跟人家打工维生,靠自己刻苦学习最后成为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家。我因受父亲牵连被剥夺了上学的机会,只读到小学毕业,我当时只有十三岁,年纪又小又干不动农活,只能干点妇女干的农活。闲时就找点书籍看看,如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是稍大一点看的,还自学了初中语文,数学,后招工考试我数学考了九十八分,语文看了一星期课文考了六十几分拿到初中文凭分配了工作。我认为高尔基先生所描写的(我的大学)应是社会人间大课堂,劳苦大众是高尔基先生的老师,就此搁笔。

2020-03-22 20:30
+关注

有很多,想安利两本。

1.丁立梅《仿佛多年前》,是散文,这算是一本心灵鸡汤文。但是和别的心灵鸡汤文不一样,别的会让你看了热血沸腾生出冲动,但是丁立梅的散文不会,看了会让你沉心静气。并且丁立梅的散文,非常贴合生活,没有太多的大道理,都是平常生活里的小故事,而且非常的通俗易懂。真的强烈安利,尤其适合情绪暴躁对现状不满的人看,也适合学生看,因为她的散文经常被选进中高考做阅读理解,安利!

2.加缪《局外人》,这本小说可能就比较边缘化,不够大众了,但是也算是名著吧。不知道该怎么说,大概就是我算是一个循规蹈矩但是绝对不三从四德的人吧,我理解不了我的朋友们为什么有耐心把家里布置的很温馨,为什么对于结婚生子接受的那么理所当然,为什么可以成为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的执行者,但我又确确实实的在认真的活着。默尔索“局外人”的状态真的很吸引我。

如果大家有不错的书推荐,可以给我留言哦!

2020-03-22 19:34
+关注

平凡的世界。

查看全部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