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无线登录
视野无线

春秋时期有百家争鸣,思想家、哲学家辈出,为何后来没有这样的局面了? ?

> 全部

春秋时期有百家争鸣,思想家、哲学家辈出,为何后来没有这样的局面了? ?

1058人浏览更新于 2023-06-02 02:41:57
回答
共32个回答
2019-06-29 14:37
+关注

春秋战国时期,有百家争呜,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各大学派相互争霸称雄的盛况,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各君王争霸,文人墨客,谋士是他们争取的对象,君王,诸侯都有攀比养食客的风气,社会上的谋士,政客,文人,武艺高强的人,甚至是鸡鸣狗盗之术的人,都被君王,诸侯所眷养,即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当时各个君王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自成一派,形成各派系的明争暗斗的百家争鸣的嘉年华。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建立了中国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为了立威,消除异已,坑儒和迫害儒家思想,对儒家思想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各个流派的思想和哲学家都纷纷投靠朝庭,为朝庭效力,他们的思想领域要写统治阶级一致,否则将召杀身之祸。但是秦始皇对统一国家,统一语言,统一度量衡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综上所述,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被效忠朝庭的另一种形式所代替。

2019-07-12 12:59
+关注

思想家也好,哲学家也罢,无非是说出了“最基本”的道理,只是被众人认可并接受了而已,而这些道理并不是众人不知,他人不晓,更不是可以随时代不同,因群体而异便可以“被改变”的,最多只是可以“被变相表达”,后来人何需再“百家争鸣”?又能“争鸣”出新的“道理”吗?

如此说来,任何人对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理所进行的任何“再讨论”,包括各类“辩论”,不是“沽名钓誉”,就是“别有用心”。

毛泽东思想之根本核心归结一句话:为人民(绝大多数民众)服务。

按照这个“道理”做事做人,便是正事和正义,也是真正能够做成事的唯一正途。

2019-01-07 13:39
+关注

需求决定一切!

2019-06-03 07:52
+关注

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大家有没有发现历史发展有条比较明显的主线,神权与王权之战,那是场看不见刀光剑影的战争,春秋战国时期是神权和王权势均力敌时期,所以谁也不能制约民众思想发展,才诞生了春秋五子。秦帝国的建立代表着王权战胜神权,汉朝时的独尊儒家是不是可以看成神权依靠王权,王权开始利用神权来统治,到明朝时王权彻底征服神权,王权拿着神权愚味民众进步统治。神权教义被改成王权所需要的,而不是本来面目。这也是大家痛恨儒家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儒家已不是二千年前的儒家。西方国家王权从来没有战胜过神权,更不要说征服了。希望大家来喷,个人浅见!!!

2019-07-12 15:20
+关注

春秋时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但遗憾的是也没有一个可以与西方的几个哲学家,思想家比肩。

后来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一家独唱,统治天下使然。

中国的几千年封建,封闭,愚昧,落后,正是儒家思想毒害所致。

儒家思想文化是历代统治者用来制服百姓,维护统治地位的思想工具,变为统治者的愚民术。

当下,如果再兴儒学,势必倒退。

2019-05-30 11:43
+关注

中国的百家争鸣相当于西方的文艺复兴,他们都离不开宗教背景。

中国的宗教是儒教。

西方的宗教是天主教。

儒教是无神论者创造的特殊宗教,其核心是“人”而不是“神”,按照正常规律“神”都是要死的,虽然可以看上去不死,但实质却要靠“长生不老药”、“蟠桃”、“金丹”、“人参果”来吊命。

天主教的神是不死的,“神”永远都是“神”,是不灭的存在,不需要外物维持生命的存在。

儒教的核心是教主,是政教合一的统治核心,所谓诸子百家,就是为教主出谋划策的各种思想流派。

儒教信仰之前还有礼教信仰,但礼教信仰缺乏分工,只突出“神”这个信仰中心的作用。

但礼教信仰后来逐渐发展出了辅助“神”进行统治的人才,负责宗教神权事务的是所谓“事鬼神”的“巫”,负责世俗行政事务是所谓“祭主赞词”的“祝”。

周王朝以前,应该说宗教事务在国家中处于核心地位,“巫”的首领逐步演化为道家负责人,称之为“太师”,就是教导大家怎么样维持族群的信仰。

《封神演义》中商王朝的闻仲,周王朝的姜子牙,都是早期太师的代表,他们具有维持族群信仰的“封神”资格,且无可替代。

所以现在有些电视剧把姜子牙称之为丞相(到秦始皇时代才把协助帝王的行政管理代表人物称之为丞相),是根本错误的。

当时的太师,就是训御帝王及百官的至尊存在。

后来周公制礼造乐,将中国的原始“礼教信仰”发展为“儒教信仰”,将具备世俗行政管理职能的“巫”的助手“祝”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为儒家,专门协助“神”(帝、王)从事行政管理,与“巫”发展的道家人物主持的宗教事务完全脱钩,实现统治权的由天庭到人间的转化,从“儒”的原始造字可以看出这点,“儒”的核心职能就是沟通天地,沟通宗教的天和世俗的人民的联系。

按照《道德经》的总结,所谓诸子百家的理论体系,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的“道”,应该是指的人类族群生存之道。

“一”,指的应该是人类族群要生存,要发展的方向,首先是要形成一个统治核心,这个统治核心,就是“人王”,就是“大巫”,就是“神”。

“二”,指的应该是道家,“一生二”,就是“神”必须选择整个族群的宗教信仰管理团队。

“三”,指的应该是儒家,“二生三”,就是由道家选拔产生整个族群的世俗行政管理团队。

“万物”,指的应该是除道家、儒家的诸子百家,他们的思想核心,重点在于如何进行国家有效的行政管理,从什么方向去努力实现族群的更好发展。

由于当时儒教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把这个新生事物搞好,大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大讨论”、“大辨论”,这样就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最后的结果,是一种特殊的非传统的道家---法家取得了胜利的果实。

秦始皇成为了“皇帝”,意思就是至高无上的宇宙主宰,道家人物演变成“官”,相当于以前的诸侯国国君,是小神的角色,儒家人物演变为“吏”,是协助“官”开展工作的存在,事实上宣告了儒家作为一种独立社会阶层的存在已经终结,国家管理体系变成了一种“道(法)教信仰”,再没有谈论世俗管理事务的必要,因为所有的国家管理都是以宗教神权为核心的,“儒”的阶层在国家管理体系中全面被“吏”的阶层所取代,就是说,秦始皇“坑儒”是真实的,只是他的“坑儒”是“坑儒教”,不是坑杀几百个为儒教事业殉道的道家方士而已。

正因为“三生万物”,儒家这个“三”不存在了,儒教也自然失去了群众基础,他们都随之走向了覆灭,先秦儒教建设中的“百家争鸣”也就自然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汉武帝时期,传统道家势力再次进入国家管理体系,儒家势力潜伏多时,与帝王的宗教神权相结合,将道家势力从庙堂拉下神坛,使其走向民间,发展为与政教合一体系脱钩的民间宗教---道教。

虽然儒家名义上是上升为儒教教主,但现在已经是“神权君授”,已经成为了“皇帝”这个大神领导下的小神,一家独大,已经没有对宗教如何运转进行讨论的必要,事实上只是儒家在当家,当然就没有“百家争鸣”了。

2019-07-13 06:22
+关注

最好把自己看到的,做过的,心中目的,都写下来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如果你的后代受用那就好,如果反对那你就是无用。

有多少人不敢留言而去???????????????:

2019-06-03 13:28
+关注

因为上层掐灭了整个社会的思想自由,仅仅是为了维护一小撮人的特权生活。但,回首历史,那些特权生活的质量,真的比自由发展的社会更好吗?就说现在的平民生活,给个古代皇帝都不换啊!

目光短浅,囿于历史局限,对生产力水平不断进步没有基本认知,是儒家思想给国人不断制造灾难和残酷现实生活的真象。

照理说,当前提倡思想自由才是好事,但互联网平民化,又导致获得真知的难度加大。因为90%以上的人,不适合做决策。我们治理好国家,做到去芜存真难度又大了。

2019-07-12 16:09
+关注

想吧!有解就是大家。

2019-07-12 18:05
+关注

儒家之学本身就是一个害民之学。

2019-06-02 10:18
+关注

问大一统去.

2019-09-25 09:24
+关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家,哲学家辈出。原因有二:

一是周王朝言论自由。人民有批评政治的权力。

二是孔子大力兴学,创立私塾,修订六经。促进了知识在民间的传播。孔子启民智,立民德。为之后的百家争鸣奠定了文化基础。

诸子百家中,除道家、名家的代表人物外,大多数皆师承自儒家。

例如:墨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商鞅是儒家大师吴起的弟子。李斯韩非是荀子的弟子。鬼谷子也师承自儒家。

秦朝之后,百家争鸣的局面被终止。是因秦始皇为实行法家愚民政策,扼杀思想、扼杀言论,创立诽谤之法。妄议朝政,诽谤天子者——诛。

始皇立法,是中国法治史,乃至华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大明王朝1966》开头,周云逸被挺闲打死。就是死于秦始皇创立的诽谤之法。

2019-06-03 15:05
+关注

诸子百家表面上看起来是互相攻讦,恨不得弄死对方,其实背地里他们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糟糕。那个时代之所以那么热闹,是因为有着后世不会再出现的历史条件。

诸子百家不是思想的对立,而是思想的融合。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代表着不同贵族集团利益的思想开始出现,这些人分成一个个团体,宣扬自己结束乱世的理念,这就是诸子百家的形成。

百家争鸣不是思想的分裂,而是思想融合的过程。各家学说有很多相似点,比如道家虽然经常瞧不起儒家,但两者却都想回到以前社会的稳定状态;墨家讲求非攻又和儒家反对“不义战”的思想有重叠;道家的庄子和名家的惠子杠了一辈子,也是很好的朋友……

春秋战国500年历史,是一场思想的大融合,最终要产生出一种可以救世的指导思想出来。这种思想不会是其中任何一家,而是兼收各家之长的新思想,所以在法家的失败之后,产生了经董仲舒改造以后的新儒家。

新儒学产生之后,中国的思想史再也遇不到的两个特殊条件。

第一,再也不会有如此漫长的动乱时代。

虽然后世有诸如三国的对峙、南北朝的分立、五代十国等战乱的阶段,但总体来看,还是合大于分,国家处于稳定阶段更多一点。稳定的国家需要稳定的思想,所以就不会留给各种救世学说太多的发展空间。在这个条件下,新思想或许有,但往往一代人都没死完,几乎还没有实践的机会,国家就统一了,自然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第二,后世思想的争论被框在了儒家背景之下。

不论是朱熹、陆九渊的鹅湖之会,还是后来王阳明的心学之争,或者是李贽的焚书之论,其实质都是在儒学范围之内的。变来变去只是体制内部的调整而已,自然和其他思想无关。

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之后具有了极大的包容性有关。在被确立之初,就已经吸收了诸子百家之长,后来又吸收道教、佛教等宗教思想,自身也根据时代特色不断地前进。一切有利于统治的因素通通吸收进来,但前提就是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这种包容性就使得其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新产生的思想既然无法与之抗衡,就必然会被它同化吸收。所以一切争论都必须在其框架里进行,自然就不会再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了。

2019-08-08 11:27
+关注

被大一统了,奈何。

2019-06-02 12:30
+关注

因为在那时完成了,后面的无法超越了。

2019-06-03 12:14
+关注

不利于统一你非要听这个答案?

2019-07-12 17:16
+关注

不是没有,就是现在。

难道没人发现当下就是新一轮的春秋时代吗?只不过范围由东方扩大到了全世界。

春秋的核心是春、秋并行,各种文化碰撞交融,互相影响借鉴。当然这个过程并非阳春白雪,觥筹互谦。相反应该是腥风血雨,优胜劣汰。

小时候听评书,讲到伍子胥,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君不仁,臣投外国,父不慈,子奔他乡。现代人是否很难理解,在遥远的春秋时代,在中华大地上,并没有统一的国家,国与国之间在某个时刻历史性的“相遇了“,矛盾在所难免,竞争开始启动,这是生产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制度的竞争,文化的竞争。春秋八百国,最终能剩下几个。这就是春秋时代百家争鸣的现实基础。

西方大航海时代开启了新一轮春秋时代。这次春秋时代首先带来的是西方文艺复兴,列强崛起,思想、艺术、科技迅猛发展。但仍是局部的,虽然已经征服全世界,但并没有引起主流文化碰撞,所以只是新春球第一波,姑且称为春秋1.0时代,霸主是西班牙,英国。

二次世界大战开启了春秋2.0时代。公平与发展成为这个时代的思想主题,美国和俄罗斯成为霸主,同时启蒙并迫使更多的文化圈恢复活力。中华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开始回归。

当下应该是春秋2.0到3.0的过渡时期,西方基督教文明,中东伊斯兰文明,东方中华文明,再加上一些支系文明悉数登台亮相,这次不是局部的,而是全世界。

不要说没有百家,所有可能性都在被探索,不要说哲学已死,哲学正在含苞待放。

2019-07-04 23:43
+关注

只有思想自由,才能有創新。当有一个思想自由的环境。

2019-06-03 18:49
+关注

根本原因是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人们的思想,对其他思想不是歧视,就是镇压。长期下去,人们被动接受这种思想,也就不存在思想创新了。

2019-05-31 21:48
+关注

现在有说法叫妄议。

2019-06-02 21:38
+关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之后各封建王朝都是这样做的。

2019-05-31 23:59
+关注

诸子百家都归于道家学说,

2019-07-12 22:44
+关注

民国有点接近。

2019-07-22 07:55
+关注

很容易理解,只有乱世没人管才能出思想家。

2019-06-03 22:06
+关注

正因为有那时的百家争鸣,才使中国从奴隶社会,发展成封建社会,使中国的社会变革有了夸越式的发展,从此中国社会走向世畀文明发展的前列。

2019-06-02 21:04
+关注

一句话而盖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皇权专治!

2019-07-13 05:07
+关注

春秋时代是由奴隶到封建的过渡时代,封建时代持续了一年多年,经历了秦皇的焚书坑儒,汉武的独尊儒术,思想统一了,九流定位了,没有争吗的必要,只有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改革,自下而上的农民起义,周而复始的皇权统治,儒家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深入到大家小户,或多或少地影响人们的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

2019-07-12 22:44
+关注

统治者刘彻从百家找出了孔夫子这个″宝\"而他自己是法,叫人们要顺从,但自欺而己。造反起义仍不断。

2019-05-31 07:31
+关注

近代不是有个百花齐放么

2019-06-02 15:51
+关注

在大统一的局势下,必然有领导性的,主导的思想,不具备其他思想成长的土壤和环境。一旦有威胁统治的思想出现,必然会被灭掉。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诸多的诸侯国,各种思想在没有一统的情况下是可以发展的,所以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019-06-02 12:01
+关注

因为秦国统一了思想。中国文化、思想大爆发两个时期,一个是春秋时期,一个是民国时期,

2019-06-02 09:03
+关注

自秦以后,统一就成为共识,这种统一不仅包括疆域的统一,也包括思想意识形态的统一。外儒内法,这是封建集权时代的普遍特征,罢辍百家,独尊儒术,这个儒已经歪曲了孔孟之儒,只是借了儒家的外壳。

查看全部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