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雅俗之分,雅为高雅,俗为低俗,高雅之人是高雅文化的代表,低俗之人是低俗文化的代表,无论什么样的文化都离不开以人为载体的推动。高雅文化之高在于能是人的精神境界升高。低俗文化之低在于能使人的精神萎靡低俗。
《弟子规》讲:人有分,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法家代表人物荀子亦主张人性本恶。《国语·周语下》亦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弗洛伊德说: “人是欲望的产物。”所以放眼望去皆是流俗之人,但是从佛家理论来讲欲望是蒙蔽心智的渊薮。大多数人在贪婪中蒙蔽了智慧,而不懂老子所说的:“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亘古之道乃利人利己才是王道。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品质,也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定位标准。
低俗之人之所以众多,是因为他们无不是以利为本,他们执着于私利、执着于我,从佛家慈悲大爱精神来讲:殊不知执则迷,迷则不悟,这就叫做执迷不悟。宋朝朱喜主张“存天理去人欲”,而清朝戴震的解释则是“欲存于理”,也就是说合理的欲望,利人利己的欲望是符合天理的,但低俗之人却不屑为之,只为一己私利之存。在《朱子集注》中的讲述是: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意思是:正义的人,天理所应当;利己的人,人们心中欲望的驱使所想。
自古之今我们把低俗之人称之谓小人,把高雅之人称之为君子。在《论语-里仁》篇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而君子的高雅如同《论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士应该具有坚毅宏大的品格;因为士要把实行和弘扬仁道作为自己人生的使命,为此要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高雅之人亦如同《孟子·告子上》篇所讲的那样: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俗雅之分亦如庄子所言:“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意思是:高尚的雅乐不被世俗的人欣赏,里巷小曲,听了就欣然而笑。所以崇高雅致的语言听不进俗人的心里,至尚的言论不出现,庸俗的言论就会胜出。
高雅之人之言行,不免为低俗之人所诟病,如:《道德经》弟41章所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说明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只要有所发言,就被众人使劲鼓掌赞同的言论,并非是高雅之人的言论。对于这样的情况,孔子在《论语-雍也》篇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意思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所以孔子对学生子贡如何交友的回答是:忠告而善道,不可则止,勿自辱焉。
综上所述鄙人认为:自古至今高雅之人的高雅文化与低俗之人的低俗文化的出现是因为人的思想境界,价值观,世界观的不同,才有了和阳春白雪者寡,和下里巴人者众的雅俗文化的区分。
谈到雅与俗,就要说到驱邪饭店和得芸饭店的故事,两家门对门,争的是同一片区的食客,有竞争关系。
驱邪饭店常年主打一个菜,白菜炖豆腐,非说自己高端大气上档次,雅到至极,邀请的全是文人骚客,加上家里有点资源关系,客流量从来不愁。
反观得芸饭店,生意刚开始就非常惨淡,也想和驱邪饭店搞好关系,人家不让啊,卖过白菜炖豆腐被对门投诉,卖过红烧肉被对门举报,最得力的两三个伙计也被对门收买跳槽辞职。
没办法,日子还得过,再挺挺说不定能活,老板自己还在外面跑几份活,又招了几个新伙计,主打菜改成臭豆腐,你给文人骚客吃雅的,那不是还有很多普通老百姓还会吃俗的么,只要还有市场,我就要努力活下去。嘿,别看他是臭豆腐,味道香着呢,渐渐有了很多人来饭店吃饭,生意好转起来了。
这眼看得芸饭店生意盖过了自己,驱邪饭店坐不住了,说自己的菜都是非常雅的,你怎么这么俗,在饭店卖臭豆腐,那我雅的时候你也没让我活啊。
十多年时间一晃,得芸饭店也是越做越大,驱邪饭店要不然家里还有些关系户,早关门歇业了,时不时还以雅俗论想站在制高点贬低得芸饭店。
殊不知,十年间,得芸饭店的臭豆腐早退居二线了,主打菜全是十大海,只不过进店品尝的人才知道,一入得芸深似海,没进店的人始终还信着驱邪饭店的鬼话,真的以为雅就是白菜炖豆腐,俗就是臭豆腐!
故事结束,我该去吃十大海了!
“俗” 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指的是社会上长期养成的某种风尚与习惯。它代表着一种固有的,不需要思考的行为 (比如说逢年佳节时期要遵行特有的“民俗”,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要先“入乡随俗”等)。当我们开始不满足跟随大众的思想并开始追求独有性时,“俗”便成了一个晦气的词语。太接地气的东西逐渐地被评为“俗气”。
“雅”其余来源于“俗”。它是“俗”被规范化后的成果。随着各种学派的的脱颖而出与崛起,一些小文小字逐渐地被格式化并形成了正统的诗集,一些凭感觉的涂鸦便演变成了某种派别下的画作。它们逐渐与大众脱离,开始往更高级别的精神层面发展。
我觉得传播力比较强的著作都具有“雅俗共赏”的特征。它们里面的内容表面上比较大众化但是又含有更深的意义。一般人看看可以解解压,图个乐,甚至泄泄愤但是又有一些人能够愿意去挖掘更多的细节。莎士比亚的戏剧内容十分接地气。《仲夏夜之梦》里上演的男女撕逼大战与一些网络小说里的狗血剧情差不多。《理查三世》的前半段又何尝不是主角开着挂,其他人都是傻子的爽文呢?但是,戏剧中的诗词,希腊哲学思想的运用,对当代社会现象的反讽等至今在被专家们深度解析。一些优秀的动画作品能够让大人带着小孩一块观看并让双方看到不同的东西。《动物方程式》里有各种萌萌的动物,又有一个真实的成人世界。你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想看到的画面。
我希望创作者们在追求“雅”的过程中不要避讳“俗”。因为在最开始,“俗”激励了“雅”。在最终,“雅”成就了“俗”。
文化之雅:静美,传承,高尚与博爱。
文化之俗:避讳,反叛,低俗与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