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打,你有哪些非常有效果的惩罚孩子的方式?
问题补充:
管教孩子是件复杂的事,很多人都反对用打的方式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惩罚,因为打孩子有很多潜在的负面影响。
那么,你有我们其它的非常有效的惩罚方式吗?
采用体罚教育孩子,可以说是最简单粗暴,最拙劣、最低能的惩戒手段,惩戒所起到的效果也最差,施惩者所要承担的风险也最大。因为体罚的尺度掌握不好,情绪不能有效的得到控制,甚至泛滥,很可能就会引火烧身,得不偿失。
惩戒权还给老师这没错,但要慎用,要用的对,辅助手段不能变成家常便饭,不能演变成一种恶习,一种缺乏智慧、方法的惰性,那样很危险。
罚有多种形式,不一定要体罚。不要变着法的想着怎么去体罚学生?迟到了,罚站在门口是罚,站5分钟是罚,罚站一堂课也是罚。完不成作业,罚跑步5圈是罚,罚抄一篇课文也是罚。
孩子不服从管理犯了错误,是该受到一定的处罚,而且还要让他长记性,下次不会再犯。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就很好,而且会永远铭记在心里。
记得小的时候,上初中的时候,放学回来做作业,做做玩玩,作业做的一点不认真,就想着去玩。被父亲发现了,他罚我抄写手抄本《黎明前的黑暗》,那一抄就占用了我所有礼拜天的时间。他没吼我,也没打我,但我自那以后,学习的认真程度,学习的专注力提高了很多,学习的时候心也静下来了,也不想都去玩了,因为小说的内容本身就很吸引人,自那以后我的字也很漂亮,成年以后还经常参加单位的书法比赛,拿各次得奖。
罚不一定要体罚的,还能刻骨铭心,还能改变一个人,被罚的人说不定还要感谢你呢。罚也是要讲究方法的,用好和用坏的差别大着呢。
谢邀。无须讳言,在许多普通家庭父母教育孩子常有打骂现象,还留下一句口头禅叫做打是疼骂是爱。其实还有一招:罚站。虽然人们都知道打骂孩子不好,只是当孩子闯祸犯错,父母往往情绪失控动粗。许多人气头过后也很后悔,真是打在孩子身上,痛在自己心上。从现在实际情况看,打骂孩子和溺爱孩子两种现象同时存在,都不好。孩子需要教育引导,适当的惩罚教育也是必要的。比如把打换成罚站,把骂变成讲道理就好。
感谢邀答。
平坦的路,缺少雨后泥泞上多姿的脚印;孩子成长,不可或缺地会遇到坎坷辛酸,家长、老师无一例外会针对孩子行为进行批评、指责、劝诫和惩罚。
惩罚应注意三点:有法、有度、有效。
第一,惩罚有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处理过错时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而父母师长的言传身教是孩子犯错之后第一要仿效的。
相传有一天,孔子弟子在做米饭,做罢,弟子开锅验视,不慎把饭粒洒在锅沿。弟子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拈起米粒填入口中,刚好孔子经过,看到了眼前一幕,深为弟子先吃的无礼举止而不满,愤而责之。当其他弟子告知真相后,孔子自责道:看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时也不可信哪!
孔丘作为圣人尚且知错必改,他的"自责″让弟子受益终身,"贤者七十二人"以后在治理诸侯国时也垂先垂范、勤政爱民,成效显著,为世人留下良好印象,不能不说这是孔子教导有方法的成果。
近代,陶行知先生"四颗糖"劝勉学生的事例教育学生求实、向善,则是变"惩罚"为劝诫的优秀范例。
第二,惩罚有度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目的在于提升教育的规范性,在保护学生的同时也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空间。
日常班级管理中,因为对学生实施惩罚而出现师生矛盾、家校矛盾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出现"校闹"的极端现象。这里有教师处理问题过激、处事简单急躁等因素,更多的是学生及家长对违规违纪行为如抢夺他人财物、楼梯间推搡、诬辱他人言行等或认识不到位、或推脱责任、或减轻惩处而与校方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所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惩罚让学生从思想作风上受到教育,防止今后再出现类似行为尤其重要。
惩罚有度,要求教师手拿戒尺,心带爱意,采用切实可行又让对方能心理接受、乐于改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当的教育。
第三,惩罚有效
人恒过,然后能改。有过失不必过分担心,能改是大家渴望得到的结果。教育的职责不仅仅教给学生专业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发现学生不良隐疾、去除症结,还受教育者一个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态是教育目的所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漫长地教育路途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出现各种各样的事,只要教育者在教学管理中端正心态,方法得当,管理有度,就一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还校园以清明,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宁。
谢邀,不要跟孩子玩命。问题在家长身上。孩子学家长那是潜移默化,无处不学。而家长会说我没教他啊,这就是家长的无知
做题,错一罚十的那种[捂脸][捂脸][捂脸]
谢邀。我记得我那儿子很聪明,就是不爱学习,那还是他三年级的时候,他的班主任把他送到我家说:我是没有办法了作业不做,领着同学上山不回上课暂时休学吧。于是我把他送到生产队干了一周的活,‘妈妈我上学’。上学可以给我写一篇作文,写得好你就去,写不好挣工分。‘我写,写啥?’‘你就给我写《我要好好学习》’。他做完之后叫我看,我看了之后还真不错,‘写得还可以上学吧。’从那以后还真是改了,期末还成了三好学生。只要打重要害会改的。
谢谢邀请。教育孩子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方法用对了,基本上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方法用错了,那决对会适的其反。世界上任何一对夫妇都会有‘望子成龙’的初始的,然而结果会大相径庭的。这其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就是“方法”。在过去民间有一种普遍认可的教育方法,便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儿成器”。大家都知道,那些把孩子当‘爷’宠的家庭,以后真正有出息的基本上都少。而许多腰缠万贯的富翁,小时候都是受尽苦难的,甚至于是孤儿的也有许多。传说香港首富李加成传给孩子的只有企业,没有金钱。因为他知道,给他们的钱再多,只能是纵容他们去亨受,而给他们一个企业去管理,他们才能知道一个道理,既赚钱真的不容易,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即能提高了业务水平,同时也会从中带来了乐趣。所以说,我们应该从小就让他们知道:父母的钱是用汗水或知识换来的,钱来的真的不容易,只有抱着如此之心去教育孩子,他们才能会有志向,才不会辜负大人对他们的希望。至于说打与不打,要看实际情况,打教结合,文武都用。树立父母的“权威”有必要,爱护他们要用‘心’,‘宠’不出人材来,该疼该教才能达到目的。
不打,可以灌辣椒水呀
孩子犯错误,你怎么看孩子犯错误这件事?第二是你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我想这些是首先要弄明白的。然后再来说是否惩罚以及如何惩罚。
第一,你如何看孩子犯错误这件事。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成人也会犯错误。成人犯错误之后,会从所犯的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孩子也是这样。只有在不断的试错的过程中,他才会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所以你是否允许孩子犯错误呢?如果你不允许孩子犯错误,有可能孩子的关注就在怎样不犯错误上,从而谨小慎微,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这样反而更容易犯错。因为这时孩子不是关注在如何把事情做好上。这有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不愿意做任何事情,因为做事就会犯错误。这样孩子就得不到成长。
第一个问题跟第二问题是相关的。你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说不能惩罚孩子,而是有时惩罚是达不到你想要的目标的。我猜你想要的目标是孩子下一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的前提是他尝试了很多次,才知道如何正确。所以与其说惩罚孩子做错了,不如把关注放在教孩子如何把事情做好。这样孩子就知道犯错误是可以的,他就会勇于尝试,而不是在做事的时候如履薄冰。爱迪生是因为尝试了上千种材料,才知道哪种材料可以做灯丝。如果他在尝试第1种材料失败的时候,被惩罚,我想他可能不会再去尝试后面的上千种材料,有可能他也发明不了电灯了。
所以你希望你的孩子是爱迪生呢,还是怕犯错误而不敢做事的人?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我尊重每一个和我观点不同的人,以及你们的每一个观点。
我觉得还可以通过取消一些他喜欢的项目来惩罚他,比如一个星期不能看电视,三天不能玩ipad,没收他喜欢吃的零食。取消星期天去游乐园,没收喜欢的玩具。或者通过做家务,做一些体力上的惩罚,比如做蹲立起,一字马(易烊千玺小时候就被惩罚过)。
惩罚具有两种目的:一是为了禁止某种行为,二是为了诱导出所期望的 行为。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第一个反应便是以惩罚禁止这种不良行为的再发生,却很少深思如何引导孩子实践良好行为。孩子对父母的一味 惩罚会害怕,所以在惩罚时,父母一定要讲究方法。一旦惩罚过重,就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可是,惩罚得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所以惩罚一定要适当。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惩罚孩子,是根据错误的性质或所犯事情的大小选择惩罚方法,目的是让孩子不再犯错误。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有效的时间较短,不能持久。很多时候,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却没有明白事理,所以今后还有再犯的可能。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在惩罚孩子前,要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惩罚他。惩罚后,最好强化一次,确认一下孩子是否记住了自己错在哪里。
虽然说没有挨打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但这个不是绝对的。孩子的教育主要还是靠理性教育,感恩教育,但这个也要掌握度,通常几种教育方式混合使用。对不同性格的孩子可能某方面的教育要占的更多一点。
问这个问题的家长可能是孩子非常的调皮,不服管教的类型。作为班主任,我接触过很多种类的孩子,最后即使脾气最坏的孩子也都能对我服服帖帖的。当中的诀窍在于,孩子的教育不只在于家长,应该是老师家长联合教育。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不能只打,越打越叛逆,很多心里的事情会都不愿意给你说。这样以后更不好管教。
我的教育方式就是感恩教育,因为只有学生知道感恩,知道父母的付出,和老师的付出,才能有所成长,用心学习。因此只要有空我都去班级给他们“洗脑”。即使他们犯错误,也不靠班主任的权利去压制,也是以说服为主。让他们去分析错误,发现自己的问题,加以改正。
家长如果想做的话,可以看看心理学的书,针对自己孩子所处的时期,分析分析他们的心理活动,可以有针对性的去管教孩子。不过处于叛逆期的孩子确实不好管,这是这个社会的通病。家长千万不要以打为主,好学会引导,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样有利于他们成长。
对孩子进行教育是主要方式,但是打骂只能给孩子带来逆反心理,而且没有效果。对于孩子的教育要从小就做,所以要想教育孩子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也有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孩子有了过错就要以惩罚也就是最大的限度了,对孩子的惩罚也不要过大,因为孩子还在生长发育期。当孩子有过错的时候就要先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指正,然后在进行惩罚,这样就会有好的效果。
先把事情分析给孩子听,他要不听,你不要发火打他。可以先退一步,按照他的方法做,结果失败了。用事实证明你的方法对。以后他就服你管了。象小学生不肯学游泳这种事,可以让同学,老师帮忙劝说一起去学。凡是动动脑子,让孩子快乐的接受你的教育。
爱要批评
孩子成长的过程,都是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想成长,就必须勇敢多尝试,因此也一定会犯错。孔子也进过:“人非圣贤激能无错。”
王阳明先生也见过人生四个学习过程:立志、勤学、改过和责普。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错误,他们的常规反应就是批评孩子。批评孩子并没有错,孩子在被批评的过程中学会辨别是非,学会区分哪些事情是好的,哪些事情是坏的。如果孩子作错了事情不闻不问,那父母就有问题了,是不称职的父母。
在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当中,过分强调不能批评孩子,要鼓励,要表扬,说的是有一些道理,我也相信愤怒是不好的。
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我们努力忍耐,控制自己的脾气。我们说忍耐是一种美德,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如果它要求我们在生气的时候假装平静,要求我们言行不一致,要求我们的行为隐藏我们真实的感觉,而不是反映我们的内心状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忍耐就不是美德。
精神上健康的父母并不是圣人,我们应该承认以下的事实:
1、在跟孩子打交道的时候,我们有时会发脾气。
2、我们有权生气,而不必感到内疚或者羞愧。
3、我们有权表达自己的感觉
(只要我们不攻击孩子的人品或者性格,我们就可以表达我们的愤怒)。
但我们要接受我们生气的原因,说出我们内心的想法,以及我们希望的行为。比如我们可以说:“当我看到袜子、鞋子、衬衫、裤子扔的满地都是时,我很生气,生气极了,我真想打开窗户,把这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扔到大街上去。”“我叫你吃饭,而你却一直在看电视,我很生气,非常生气,我辛辛苦苦煮了一桌好吃的,希望看到你们吃得津津有味,并得到你们的赞赏和感激,而不是这样的无视和冷漠。”
孩子从父母那里需要的,感激的是符合心情的反应,他们希望听到反映父母真实心情的言语。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的愤怒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事实上,在某些时刻,不生气并不会给孩子带来好处,反而给孩子一种漠不关心的感觉。因为那些真正关心在意孩子的人很难做到一直不生气。不过这并不说明孩子能经受的住愤怒和暴力,只是说明孩子能够理解这样的愤怒,父母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表达我们的愤怒可以帮助父母们释放怒气,而且,它甚至是一堂重要的课,教会孩子如何安全地表达愤怒。孩子可能会明白他自己的愤怒也不是什么大的灾难,可以释放出来,而不会伤害任何人。
因此表达愤怒应该采用安全的,可以理解的方法。即陈述事实,表达情绪及生气的原因,以及我们希望的行为。
以此来给孩子一些警告和启示,而对任何一方都不应该有副作用。但愤怒并不等于竭尽全力的大声喊叫,甚至暴跳如雷的批评孩子,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是陈述问题,表达感受,只针对事情,而不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当我们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可以不必再为对孩子发肿气而百责。但我们也要明白,表达愤怒并不等于批评。
批评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它却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分寸拿捏不好,方法不正确,它会严重的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且成为前面讲到的反确认。
它是最观掌握的一种方法,必须经过系统化的训练才能使用。可遗憾的是,我们大部分家长其他的方法都不用,就会用批评这个方法,而且还不会用,用不好。于是使孩子与家长的关系越来越冷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自尊心和自信心消失殆尽,最终这孩子被家长的错误批评,甚至是打骂彻底毁灭。
要想熟练地掌握批识的使用方法,就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一、明确批评的适用范围。
并不是孩子的所有错误行为都可以用批评来对待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犯错是常态,把事情完全做对是特例。如果孩子事先没有被教导或被警告,那么他做了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所谓的错事,是不应该被指责的。因为他不知道错在哪儿,也不是故意的,那么你批评他,他就会不服气,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以后你即使是正确的话他也听不进去;或者孩子被批评怕了,下次什么也不敢做,不敢尝试,变得唯唯诺诺,自卑怯。因此批评只适用于孩子明明知道是错的,却故意而为之的情况,并且这个错误是初犯,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习惯。
因为如果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坏习惯,你的批评就会成为反确认,这个习惯就会越批评越严重,比如孩子已经沉迷游戏,已经厌学等现象产生,就不要再批评指责了,只能寻找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
二、批评只对“事”而不对“人”。
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拥有情感。当你用批评或者辱骂性的字眼去用在人的身上时,它就会像一根根毒箭把人刺伤。
比如你说“这把椅子真难看”时,这句话对椅子毫无影响,它既不觉得受辱,也不觉得尴尬。但是,当一个孩子被说难看,愚蠢和笨拙时,这些话就会对孩子造成影响。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都会有反应,厌恶、愤怒、憎恨就这样产生了。有的孩子可能会反击,但大多数的孩子会把这些话当真,认为自己的确是个难看,愚蠢又笨拙的人。所以,批评的矛头只能针对这件事,而不能针对这个人。
比如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不应该做出撤谎的行为。而不能说孩子因此说是个我该的人,这两者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当我们批评後子载的微该这件事时,那意味着只要他不再做这件事就可以了,他还可以成为一个诚实的孩子。但是如果我们说孩子是敬说的人时,那就意味着今后他无论怎么做都没有用了,都无法成为诚实的人了,这等于给他判了死刑。
父母对孩子说了这些否定、贬损的话,而没有意识到这些话的伤害和破坏性的后果。
举个例子
“你知道吗?不经别人的允许拿别人的东西就叫做偷,你是个小偷你知吗?”“你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是个麻烦,你什么都不会只会找麻烦,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个麻烦东西?”
“你就像你妈妈一样固执,随心所欲,我完全无法控制你。”
“看看你的房间像猪窝一样,你这个懒情的孩子,你连自己的房间都收拾不好,你还能做成什么事?”
这些针对人进行的破坏性的批评,扼杀的是孩子的精神人,伤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贬损的是孩子的自我价值,是万万不可以对孩子说的!
三、就事论事表达最真实的感受。
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错在哪里,以后不再犯,并且做出正确的行为。
因此,批评就要就事论事,直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事,并告诉他这件事情给别人造成的伤害及带来的负面情绪,让孩子知道你对这件事很生气,很愤怒,很伤心,很痛苦等等最真实的感受。
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情绪,然后让孩子明白他只是这件事情出了错误,但他的人还是好人,父母对他今后改正错误充满了信心与期望,让我们来看一个正确的例子。
妈妈发现口袋里少了50元钱,并发现孩子的口袋多出42元零钱。
妈妈:我丢了50块钱,你知道怎么回事吗?
孩子:不知道,反正我没拿。
妈妈:那你口袋里为什么会有几十元零钱呢?
孩子:那是我在路上捡的。
妈妈:真的是捡的吗?你确定是捡的吗?你知道不经别人允许拿别人的东西是偷盗行为吗?你知道偷盗是一种特别特别恶劣的行径吗?而且你还撒谎,撤谎欺骗我,撒谎是人类最可耻的行径之一,我非常伤心,伤心我最爱的儿子竟然欺骗妈妈。我更加生气,非常非常的生气,因为我认为你不应该做出这样的行为,这不是我的儿子该做的事情。我简直要气炸了!
你有什么要对我说的吗?妈妈一直真诚的对待你,你却对我撒谎,太让我伤心了!你自己好好想想,你这么做对吗?
孩子:妈妈,对不起。
妈妈:我现在好多了,听到你这么说我好多了好了,尽管你偷拿了妈妈的钱,还对妈妈撒了谎,但我依然相信你是一个诚实懂事的好孩子。你这么做应该是有你的原因的。你下次不会再做这样的事对吗?你想告诉妈妈,你做这件事的
原因吗?
孩子一五一十的把真实的原因告诉了妈妈
当我们懂得了批评的方法和技巧,并且明白父母可以正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我们教育起孩子来就会更加游刃有余了